▲ 「宇宙迷宮:喜馬拉雅當代藝術」(照片南美館提供)
記者 沈薇/報導
臺南市美術館秉持「立足臺南、連結國際、共創未來」的經營方針,持續推出兼具在地文化與國際視野的展覽。今年繼策劃「鹹鹹的風飛沙.鹽分地帶美術家的歸返」、「詠唱世──人工智慧給人類的一封挑戰信」後,與雙清文教基金會合作推出「宇宙迷宮:喜馬拉雅當代藝術」,邀請觀眾走進充滿神秘色彩的喜馬拉雅藝術世界。
▲ 展間內還有才仁・夏爾帕(Tsherin Sherpa)的作品〈祈願樹〉,民眾可以寫下心願,展覽結束後藝術家會將所有願望帶回尼泊爾為眾人祈願。(南美館提供)
在世界屋脊的群山間,喜馬拉雅文化圈因獨特的地理與歷史孕育了深厚的信仰與藝術傳統。它橫跨青藏高原南北兩麓,不僅是印度、中國與伊斯蘭文明的交會點,也是佛教與唐卡藝術的重要發源地。這片地域遠離海洋,較少受到外來文化影響,使傳統得以完整延續。全球化與地緣政治的浪潮中,催生出一批遊走於傳統與現代之間、持續探索文化轉譯與身份認同的藝術家。
雙線交織:展現藝術家如何承接傳統、融入當代語言
在喜馬拉雅地區,嚴謹的唐卡繪製技法與佛教宇宙觀長期主導藝術創作。然而,面對快速變動的社會與跨文化交流,當代藝術家一方面在作品中重新詮釋這些深植於信仰的符號,同時也將它們置入全球的文化語境中。展覽由策展人高森信男策劃,分為兩大展區:「識界Cosmos and Identities」與「療癒Shanti of Healing」,分別呈現四位來自喜馬拉雅地區重要藝術家的藝術創作。透過此雙線架構,展現藝術家如何承接與轉譯傳統文化與宗教語彙,同時回應其離散經驗、身份認同與文化傳承課題。
1968 年出生於尼泊爾加德滿都的才仁・夏爾帕(Tsherin Sherpa),其作品橫跨歐美多地重要機構展出,並於 2022 年代表尼泊爾參加威尼斯雙年展。他的創作以符號重組與視覺再造為核心,將宗教圖像與當代語言銜接,挑戰神聖性與消費化之間的界線;展覽將透過整個展間呈現他的個展「識界Cosmos and Identities」。
另三位來自不丹的藝術家:訶莎・卡瑪(Asha Kama)、金寶・旺楚克(Gyempo Wangchuk)、金柏麗(Zimbiri)共同展出「療癒Shanti of Healing」,以繪畫回應精神性、自我療癒與宗教文化延續的議題,共同呈現喜馬拉雅當代藝術的多樣面貌。
穿行宇宙迷宮:身份、記憶與觀看
透過展覽,觀眾將走進一座喜馬拉雅藝術的「迷宮」,在符號與象徵的迴旋中,穿梭於藝術與文化的交會,探索深藏的記憶與精神力量。藝術家們在歷史傳承與個人記憶、宗教信仰與現代感知之間遊走,為亞洲當代藝術提供新的觀察角度,也凸顯亞洲豐富多元的文化特質。
展覽已於本周二開展,今(12日)開幕式上,除策展人高森信男與藝術家才仁・夏爾帕以及金柏麗親臨現場,駐歐盟代表大使謝志偉也特別應邀出席,幽默分享他首度來到南美館,並在悠美閒適的館舍中欣賞喜馬拉雅藝術的感受。臺南市葉澤山副市長致詞中透露這檔展覽歷時兩年規畫,才得以呈現眾人眼前。雙清文教基金會洪三雄董事長表示,對於位於亞洲藝術重要節點的臺灣,雙清與南美館透過此次展覽搭建了跨越地理與文化的橋樑。南美館董事長游文玫與館長龔卓軍則認為,本次展覽能讓人感受到遠方地域的精神內涵與文化面貌,是藝術愛好者、文化研究者、收藏家與民眾難得的機遇,歡迎來親眼體驗喜馬拉雅當代藝術的多重樣貌與深度,近距離探索這片遙遠地域的文化魅力。
【展覽資訊】
「宇宙迷宮:喜馬拉雅當代藝術」
展出時間:2025/9/9~2026/1/4
展覽地點:臺南市美術館2館 3 樓展覽室 K、L、M
展覽官網:https://www.tnam.museum/exhibition/detail/643